当前位置:首页 > 外汇资讯 > 正文内容

民生邓永康:钠电落地,补贴退出,海外不确定性加剧三重压力下,锂电最大预期差在哪?

激石外汇2023-01-29 11:58:31外汇资讯131

激石Pepperstone(https://www.paraat.net/)报道:

2022年,锂电行业依旧是最好的赛道之一,同时也是具备持续高景气状态下的一个行业。不管是屡创月销量新高的终端新能源汽车,还是装机量大幅度上升的中游动力电池,亦或是价格持续上涨的锂电上游资源端,都给投资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但是对于2023年这新的一年,锂电行业是否会继续火热下去呢?华尔街见闻•见智研究(公众号:见智研究Pro)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民生研究院院长助理,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首席分析师【邓永康】作分享交流,并将核心观点整理如下:

核心观点:

1、2023年,依然是中欧美市场共振

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大概27%,接下来几年时间,市场可能会降速,增长率可能维持在25%-30%左右的增长。

欧洲和美国还在高增长的阶段,2022年美国呈现7%的渗透率,欧洲大概15%左右。2023年欧洲大概能达到280万,同比在40%以上。

美国主要看 IRA法案,美国2022年电动车销量可能在90万左右,2023年美国电动车可能在180万辆左右。

2、2023年,电池企业盈利有望继续修复

锂电上游材料在2022年Q1涨得最多,而大部分电池企业在Q2形成基础联动的价格传导机制,盈利属于最低点。

展望2023年,电池企业的盈利能力应该会稳定,甚至还会出现修复。现在电池企业已经在对关键材料像六氟进行集采,盈利特别高的正极企业,在供需反转以后,也可能会被电池企业挤压。到2023年下半年,上游资源品价格应该也会松动,全产业链成本端压力会减轻,那电池企业的盈利能力应该还会增长。

3、2023年年终,钠离子电池有望量产

钠电走向成熟以后,成本能够降到锂电6成左右,未来会成为锂电的有效补充。因为铅酸和磷酸铁锂之间有较大能量密度的空白,所以钠电落地以后的应用场景将会是对能量密度要求不高,但是对安全性和经济性要求比较高的场景。

从时间节点判断,可能要到2023年年终,钠电量产的产品才逐步出来。正极基本上形成共识,聚阴离子化合物可能淘汰,现在剩下层状氧化物和普鲁士蓝技术路线。负极有硬碳跟软碳之分,中科海纳选用了软碳,剩下企业基本上选了硬碳。

4、美国IRA政策对我国锂电行业影响不大

美国IRA政策相当于变相的本土化保护,要求电池厂和车厂把生产放在本国,跟美国一贯对制造业的保护是一致的,我国也出过白名单,但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,这些政策早已取消。

美国这种政策可能是属于阶段性政策,不可能持续靠补贴的方式去推动产业链的发展。而且从产业发展的趋势上来讲,中国产业链最终还是要靠近客户,短期可能有影响,但实质上这都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。

5、2023年新能源补贴彻底结束,影响如何?

首先,消费者方面,买A00级和A0级,以及买c级以上的客户群体,有无补贴没有任何影响,受影响的只有中间的a级和b级车消费群体。

其次,车企方面,强势车企如比亚迪能选择涨价来转移成本压力,从成本端传导机制来看, 2023年电池端价格应该会降低,碳酸锂最近也开始回调,会给电池和车厂让出空间,所以成本端因素不是问题。

最后,政策层面方面,国家仍在反复强调支持新能源车的消费,所以有可能在特定时间点还是会有政策出来。

精华内容

2023年,依然是中欧美市场共振

首先需求端,对于全球电动车市场来说,目前主力是中国、欧洲和美国。量上来说,未来是可以保持40%以上复合增长。第一,从总量的角度来看,现在这三个市场一年的新车销量5600万左右,全球整体的汽车销量大概在8000多万。总量将来是一定会往上走的,因为目前这几个市场从人口的比重上来说,大概30%-40%,但是从车的销量角度上来,差不多已经占了接近于70%。

中国从2022年的情况来看,大概渗透率到了27%,单月渗透率有时候会超过30%。渗透率过了20%以后,增长速度确实是会减速的,因为这个时候补贴政策一般是退出了。从产品力的角度上来说,它是一个缓慢提升过程。

接下来真正意义上得到满足的是主力消费群体,2022年卖得最好的车,基本上都是c级以上。这部分消费群体是得到了一部分满足,但真正最大的市场是来自于a级车和b级车。这些群体对于产品力,还有性价比还是比较敏感的。

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面,中国市场会降速,可能到25%到30%左右的增长。与此同时,欧洲和美国,其实还在高增长的阶段。欧洲相当于第一阶段的中期,美国相当于第一阶段早期。从市场的补贴也能看出来,欧洲大概还能补车价的10%-20%,美国大概还能补接近于30%左右,所以这三个市场之间也会有个轮动。

2023年新能源补贴彻底结束,不会影响后续渗透率增长

在中国进入低增长阶段的时候,欧洲和美国还是会保持一个高增长。渗透率过了50%以后,又有个加速的过程。这个加速过程是由需求端和供给端共同完成。需求端,对于电动车就会形成消费共识。从供给端来看,车企也都制定了燃油车退出的时间表,一般是在2030年前后,燃油车资本开支还有研发开支一定会逐步减少。

最后形成可选的燃油车品牌和车型会越来越少,那个时候就会形成一次供需的共振。在供需共振的过程中,它的增速又会加进入加速的状态。所以这三个市场是阶梯轮动的过程,整体上还是可以保持中长期40%以上的增长,要靠中国、欧洲和美国以外的新兴市场来带动。

2022年美国7%的渗透率,欧洲大概15%左右,欧洲这两年汽车的消费基数是下降的,正常情况下,欧洲一年的新车销量在1600万左右,但这两年下降到1200万附近,所以看起来渗透率高,实际大概在13%左右。

中国市场以后主要看a级车和b级车,在几种车型里边,A00级的电动化渗透率已经达到了100%,a0、a、b和c的渗透空间其实都还是比较小的,大概a级车就是9%,b级车大概15%,c级车达到20%。2023年中国的新能源车产量大概能接近1000万左右,销量大概在850万左右,增速大概在30%左右。

欧洲纯粹是政策催生的市场,政策包括了两个层面,惩罚性和鼓励性的政策。惩罚性的政策主要是碳减排,因为欧盟把碳减排给了明确的时间轴,每年都有考核目标。如果是车企超过碳排目标,就要为卖出的车交纳罚款。欧洲也有燃油车倒计时,大概是在2035年,欧盟境内禁止销售燃油新车。

同时欧洲也有补贴性的政策,比如像德国、法国、英国这些国家其实都是有非常多的补贴,所以欧洲市场的渗透率在不同国家会有不同,像德国、法国、英国,大概在20%多这么一个水平,渗透率最高的挪威已经超过了80%,意大利跟西班牙的渗透率比较低,正常可能在10%左右。

2023年欧洲的汽车销量应该是会恢复的,慢慢的往1500-1600万的方向恢复。从电动车量的角度上来讲,2023年大概能做到280万附近,同比应该会在40%以上。

美国主要是看IRA法案,从长期的角度上来讲,要求2030年的电动化率达到50%,美国给补贴还是非常高的,大概相当于单车的30%左右,因为它的渗透率还比较低。2023年可能在180万辆左右,2022年的销量数据可能在90万左右。

全球的量2023年大概在1400万以上,同比有一个40%增长,未来几年差不多都能保持在一个40%左右的复合增长。

2023年,电池企业盈利有望继续修复

电池环节产能在2021年的时候是非常紧的,等到2022年的时候,电池环节的供需比就发生了反转。整体上来说,即使是考虑阶段性的月份和季节因素,基本上也是能够满足需求。

从竞争格局上来看,动力电池依然还是整个产业链竞争格局最好的一个环节。从国内的数据看在70%左右。后边还有一些企业,比如像中创新航,还有国轩、亿纬锂能、欣旺达等等这做得还是非常不错的,整体上看竞争格局是非常好的。如果是看全球的竞争格局,大概前两家公司在全球的份额接近于50%左右,这是整体竞争格局情况。

从电池的需求量上来说,未来几年电池的增速会比车的增速要高一些。整体上全球的电池的增速大概是在46%左右的。从盈利能力上讲,2022年的盈利能力可能是属于最差的时间点,尤其是Q2的时间点。

因为从锂电池的上游材料的价格涨幅情况看,Q1是属于涨得最多的,比2021年的Q3的价格大概涨了3倍左右。涨完价之后,大部分企业是在Q2形成了基础联动的价格传导机制,那个时候盈利应该是属于最低点。从这个时候开始,原材料价格基本上不怎么涨了。

展望2023年的情况来看,电池企业的盈利能力应该是会稳定,甚至可能还会出现一些修复。电池企业现在对某些关键材料进行集采,比如像六氟磷酸锂等等,还有包括盈利特别高的正极材料的企业,在供需反转以后,也可能会被电池企业挤压。

对于电池企业来说,盈利能力可能会略有回升,当然车厂端的压力也会比较大一些。整体上来说,电池企业的盈利能力目前是处在低位。到2023年的下半年的时候,资源品的价格应该会松动的,全产业链的成本端的压力就会减轻,电池企业的盈利能力应该会往上走。

2022年,四大材料供需和竞争格局出现明显分化

(1)隔膜:价格波动小,竞争格局稳定,盈利维持高位

隔膜应该是属于行业里边竞争格局最稳定的环节,目前形成一超多强,2021年头部的份额大概是前三家,大概是在60%。到2022年的上半年,前三家的份额已经接近于70%。从隔膜的角度去看,核心有三个,设备厂商的产能是被锁定;初始投资额比较高,资金门槛相对来说更高一些;隔膜在工艺和制造壁垒还是比较高的。

看设备端。隔膜设备目前海外主要就4家,日本制钢所,德国布鲁克拉,日本东芝,法国伊索普。目前来看,设备厂商产能也是有限,大部分订单被主要企业锁定了,所以新玩家想进入赛道其实比较难。国产设备确实有企业在做,但是从过去的情况来看,国产设备最后的结果是偏一般的,要么就是做不出来,要么做出来之后良率包括成本,跟这些海外公司不能比,所以这是第一个核心设备的问题。

投资额如果以单gwh去做一个测算,会发现隔膜应该是整个产业链里面的投资额最高的,它甚至比正级还有负级这种重资产的环节投资额还要高,这也是隔膜企业竞争格局好的一个原因所在。

隔膜技术还是有很高要求的,比如孔径,还有一致性等,这些问题要求都还是比较高。所以尤其是湿法膜领域,大家的绑定还是非常高的。大部门企业跟龙头公司都是属于联合开发,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型需求,这种情况下,新进入者很难从这里边再去抢到别的份额。

从需求端来说,整体上看下来,未来几年增速大概还是会保持在50%以上。从供需比角度去看,隔膜环节的供需相对来说偏紧的。从扩产的节奏看,估计要到2024年甚至2025年左右,隔膜厂商的扩产周期结束以后,供需格局才会缓和。从成本端来说,隔膜最主要的材料一个是原材料,另外一个是折旧,原材料占比大概是在50%左右,主要是pe和pp。

从价格的情况看,过去几年不论是动力还是数码,隔膜的价格基本上都还是比较稳的,中间会因为供需的影响,可能有些时候会涨价,但整体上来说波动不是特别大。

从盈利端的情况来看,隔膜企业最有效的降本方式就是扩大生产率,扩大产能,尤其是新产线。所以企业一般是在扩产的过程中,由于产能扩张的规模效应逐步显著,盈利能力其实是会往上走的。现在新产线基本上都是按6米多的幅宽,跟过去3米多4米多的幅宽相比,幅宽要大很多,最后单卷的收得率各个方面都比老产线要高一些,所以未来隔膜的单平净利还是有望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。

(2)电解液:六氟严重供大于求,但价格已经低至二线厂商成本价

六氟的周期性是特别强的,但是电解液的周期性不大。它的波动性主要是来自于上游的六氟的传导,大概就是有一个10%的折算比例。

而在电解液成本构成里边,六氟在整个电解的占比是比较高的,大概占总成本的70%多。从现在的成本端和碳酸锂价格的情况来看,目前六氟的价格已经基本接近于二线厂商的成本价。二线厂商的成本价大概在20万左右,近期价格可能已经将到20万左右,差不多六氟的价格已经触底。从电解液本身的情况来看,它的资产属性是比较轻的,投资额非常低,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上游材料的控制力和下游配方的掌控。

随着新产能的释放以后,电解液的供需关系基本上也是缓和的。从竞争格局上来讲,电解液2022年的情况,大概前五家的占比是接近于80%,前两家的占比是差不多50%左右,相对来说还是属于比较好的。从需求的角度上来看,未来几年大概电解液的需求增速大概是在50%,而六氟磷酸锂的复合增速大概在30%。

从六氟磷酸锂的供给上来说,它确实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,像国内的天赐,多氟多,还有包括像天际,永太等等扩的非常激进,海外的相对来说都不怎么扩了,扩出来以后确实会出现供需格局反转的状态。

(3)三元正极材料:高镍和单晶化助推三元进一步发展

在三元趋势里面,现在看有两种,一种高镍化的方式,就是从5系、6系、8系到9系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。还有一种方案,提高材料电压等级,对应的是这种单晶化的路线,最终都是殊途同归。

跟普通的三元比,高镍三元的单吨成本确实是会比较高。5系、6系跟8系相对来说成本会更高一些。但是从现在趋势上来讲,高镍的产品,三元每WH的成本是更具优势的基本,而且每半年都有显著的进步。现在比8系越来越具有成本端的竞争力。三元系的需求到2025年,整体的量可能会达到130万吨左右,未来几年的复合增长大概在25%以上。

三元正极的竞争格局其实不算特别好,大概每家的份额在七个点左右。全球最大的是LG,大概在9%左右,容百大概是8%。此外的一二线厂商可能都在7%。高镍三元的竞争格局,比三元整体的竞争格局要好很多。比如国内最大的两家容百和巴莫,两家加起来已经超过50%,相对来说属于竞争格局比较好的状态。

另外一个单晶化,这两年单晶的占比上升比较快,尤其是在2021年单晶上升很快。单晶化主要就是通过把电压平台给抬高,正常情况下会往上抬高个0.4,从单晶的角度去看,竞争格局也是比三元整体要好很多。国内主要的三家做单晶化的企业的份额加起来大概有60%。如果是看cr4,大概有76%左右,相对来说是属于竞争格局比较好的。

(4)磷酸铁锂正极材料:2023年产能释放后,供需格局迎来反转

铁锂主要是盯着降本,因为从产能扩张上来说,这几年铁锂的产能扩张也是比较多的。在降本里边看下来,目前是液相法的降本是比较显著的,因为它成品的性能比较出色,同时经济性是比较高的。缺点就是压实密度可能比固相法要稍微差一点点。所以现在大家也开始在往这个方向去走,尽量通过液相法的方式去把成本给降下来。整体相比,液相法比固相法确实在成本端要低很多。

成本端我觉得是属于铁锂材料厂商主要竞争的核心点,因为大家的售价基本上是差不多的,而且到2023年当产量释放出来以后,供需格局是反转的。另外大家往上去布局磷酸铁,往原材料方向去做一些布局,通过这种布局是可以提升整体的核心竞争力。从盈利的情况上来看,行业应该是逐步回归于正常。

从需求的角度上来看,到2025年磷酸铁的需求量可能会到280万吨左右,复合增速会有56%。当然这里边跟储能电池是有很大关系的,因为储能电池里边用铁锂会比较多。从竞争格局上来讲,铁锂会稍微好一点。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看,大概前三家的份额差不多加起来也有60%多。如果是看前五家,大概整体上份额其实已经有80%左右的份额,所以相对来说竞争格局还是属于比较好的。

在铁锂里边,降本是关键,所以现在大家用的比较多的方案就是用磷酸铁锰锂这种方案。其实有点类似于像三元里边单晶化,就等于是把它的电压平台提高了。所以提高以后看到能量密度大概对应提高10%到20%。只要能解决循环寿命问题,这种材料其实是可以把磷酸铁锂的天花板给打破。

所以未来几年可能磷酸铁锰锂的渗透率应该会往上走的,因为锰价比铁价高,锰的占比上去以后,它的单吨成本有点往上走。但是从GWH的角度上来讲,经济性可能会更高。所以很多厂商都在布局磷酸铁锰锂,包括电池企业和材料厂商。

(5)负极:2023年供大于求,成为被集采的牺牲品

负极这个环节本的竞争格局一直还是不错的,cr5大概也有70%左右。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,石墨化特别紧张,所以负极材料企业都在拼命扩产,一个方面是扩负极,另外一个就是把石墨化的产能也给扩出来。扩出来以后,到2022年的下半年,产业内的供需格局也发生了一个反转的过程。现在看2023-2024年可能有点供大于求。所以近期的锂电市场跟产业链的谈价里边,负极被拿来做集采。

过去是石墨化把利润吃掉了,所以负级材料厂商要把石墨化给自给率给提上去,结果发现石墨化的盈利可能就消失了,因为供需格局发生了一个反转,甚至盈利还有可能会被挤压。

2023年年终,钠离子电池有望量产

钠电从工作原理上来,跟锂电其实是比较类似的,正常情况下充电的时候钠离子从正极里出来,所以整个钠电材料的体系,还有包括它的制程,其实跟锂电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。从正极的角度上来讲,现在包括聚阴离子化合物,还有层状氧化物以及普路士蓝的路线。

不过从实际做下来情况看,层状氧化物目前选的比较多,负极也是碳系的材料,只不过钠离子大家倾向于用硬碳的材料会多一点。电解液是六氟磷酸钠,基本上是跟锂离子的六氟磷酸锂有点类似。当前来看,钠电的成本还是不够低的,甚至可能会比锂离子电池的成本还会高一些。因为核心材料国产化我觉得是需要一点时间,另外就是本身钠电还没有进入量产的阶段,所以很多成本其实相对来是比较高。

当钠离子的技术走向成熟以后,差不多是锂离子电池的6成左右的成本。所以落地以后的应用场景是比较清晰的。储能应该是一个主要的应用场景,因为在这个场景里边,对能量密度要求不高,但是对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要求是比较高的。未来钠电在成本下降以后,电网侧和电源侧其实都是有很强很大的成本端优势。

第二个就是在A00级的乘用车,因为带电度数不大,放钠电其实对于空间的占用也不是特别大,在一些特定车型和特定区域,采用AB电池,也能解决一些问题。既能考虑解决磷酸铁锂的低温性能问题,也能通过这种磷酸铁锂跟钠电池配合的方式,去解决钠电池的能量密度短板的问题,可能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应用场景。还有一个两轮车,因为两轮车里边主要是用的铅酸电池,钠电在两轮车里边也是不错的选择。

负极有不同的技术路线,如果用硬碳,硬碳有生物制剂的路线,生物制剂路线里边也有不同方案。有的方案一致性是特别好的,但是成本就会比较高。有的方案一致性可能稍微差一点,但成本和原材料是足够的。

复合集流体设备端最先受益

复合集流体是2022年下半年特别关注的一个方向,现在不仅仅是在铜箔层面去用,铝箔层面也在考虑。用铜箔可能会带来三重好处,一个是安全性,另外一个是成本比较低,第三个是能量密度。如果用铝箔,基本上是具备1和3,安全性和能量密度方面是可以提升的,但相对来说成本端的不显著。而且从能量密度角度上来说,铝箔可以提升一些,但是提升的不是特别明显,因为铜的克重大概在8点左右,铝的克重大概在2点左右。

当然作为高分子材料,作为中间夹层的高分子材料有多种类型,有pet,pp,pi。目前可能从最简单的pet做起。铜箔,从安全性的角度上来讲比较好理解,因为复合铜箔里边其实是有高分子材料,在刺穿的时候,是可以吸收这种形变的冲击力,最后产生的毛刺是比较小的,另外一个就是在高分子材料里边,可以掺杂一部分的阻燃材料,如果一旦起火,对于整个安全性的影响也是不大的。

还有锂枝晶的问题,基膜的柔性比较大,在锂沉积的过程中,可以分散表面硬力,使得锂枝晶生长的时候比较均匀。从这种情况下不会生长出尖刺,导致刺穿这个铜箔。

从复合集流体的经济性上来说,理论上在80%的良率,最后能够批量化量产的时候,成本端可能会做得比较低,可能在2元左右,现在铜箔大概在4-5元,所以经济性上还是比较显著的。能量密度比较简单,因为纯粹的这种高分子材料,它的质量密度是比铜要低,同等的面积情况下,它的电池重量其实是会减轻。

复合集流体在今年还会有进一步持续提升的过程,一旦能进入量产批量化应用,空间可能会打开很多,未来的增速应该是会很高。当然设备端可能是最先受益的,制造端和材料端等到批量生产的时候也是会充分受益的。

互动问答

见智研究:

美国IRA政策新增了一些供应链的限制,对我国国内的动力电池厂商,四大材料厂商的影响程度有多大,对我国渐渐兴起的新能源汽车海外出口趋势有哪些影响?

邓永康:

政策要求电池和车,本土化制造,包括一些关键材料,要从认可的国家或区域来,和美国一贯对制造业的保护基本上是一致的。

美国市场在2020年-2021年的量不大,所以厂商还没有考虑优先级,而是选择去市场更大的欧洲建厂。如今电动车销量上升迅速,即使没有IRA政策,国内厂商也会去美国本土建厂。唯一和欧洲不同点在于过去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,厂商需要挑准时间节点,同时去美国建厂优先会考虑找当地的合作伙伴一起去建厂。

美国IRA政策可能属于阶段性的政策,不可能持续靠补贴的方式去推动产业链的发展。所以不用过度去担心,短期可能有一点影响,但实质上来说,中国的产业链最终要去靠近它的客户,这都是属于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。

见智研究:

2023年已经是我国长达数年的新能源汽车这个补贴彻底结束的一年,而且退坡幅度也是远超此前所有阶段所有的退货幅度。混动的政策优势的也正在逐渐消散。您觉得这对于2023新能汽车的发展是否有一定的影响?

邓永康:

影响不是特别大,混动在很多应用场景里是当成一个油车去开的。只是像上海牌照的价值量比较高,所以吸引力比较大。政策退出属于正常,可能也就只有上海会受一些影响,其他地方不太受影响。

其次,买A00级、A0级(续航不够)以及c级以上车(价格超30万)客户,跟补贴没关系。真正意义上可能中间的一些a级车、b级车这些消费群体可能会受点影响。

从现在能感知到的政策层面的情况来看,国家也在强调要支持新能源车的消费,所以可能在特定的时间点还是会有一些政策出来的。

从成本端的传导机制上来看,2023年电池端的价格应该还是会往下走,碳酸锂的价格大概最近也回调了百分之十几,正常情况下会给电池和车厂让出利润空间,所以成本端的因素不是最主要的。

见智研究:

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,钠离子电池相关的厂商已经陆续公布量产进度。您觉得2023年钠离子电池产业链商业化进度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情况?在锂价降至多少的时候,钠离子电池依旧会具备一定的成本优势?

邓永康:

钠电在未来会成为锂电的有效补充,能量密度中,铅酸电池大概40-50,磷酸铁锂150-200,三元200-270。50到150之间有一个能量密度的空白段,不需要那么高的能量密度,同时对成本又很有比较高的要求,所以钠电很好的补充了这个环节。

从产业化的进展情况来看,目前电解质其实已经解决了,六氟磷酸钠试下来之后属于最好的。正极里边基本上形成共识,聚阴离子化合物可能不怎么用,剩下层状氧化物和普鲁士蓝。从商业化的角度上来讲,层状金属氧化物应该是比较快的,大部分企业可能选了这个路线,但是普鲁士蓝因为能量密度比较高,可以做到160,所以有些企业也没放弃路线,主要是解决结晶水的问题。

负极有硬碳跟软碳之分,海纳选用了软碳,剩下的企业基本上选了硬碳。负极可能是整个产业链里目前最关键的环节,主要就在于硬碳的制程方式,会对电池的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。既要考虑成本,又要考虑一致性。从时间节点的判断,可能要到2023年的年终才会有量产的产品逐步出来。

成本端的比较,假设碳酸锂的价格回到20-25万区间,钠电的成本差不多达到磷酸铁锂的六成左右。假设就是碳酸锂的价格继续往下走,比如回到10万左右的价格,钠电还是有20%的优势。

见智研究:

随着各大厂商产能的扩张,动力电池和四大材料厂商是否已经会逐步处于一个供大于求的局面?

邓永康:

2021年的时候整个产业链供给都是不足的,所以价格一直会涨其实在反映供需格局的问题。等到2022年下半年的时候,新增产能出来以后,价格就会往下走。

成长性的行业未来的量是很大的,所以产能扩张是刚需。而厂商的产能可能会在同一时间释放,但需求端的增长没有产能释放的那么快,阶段性就会出现一个错配。

对于成长性的行业来说,阶段性的错配一定是存在的,但整体上来说,需求还在往上走,阶段性的错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盈利能力,所以在选股的时候就要选竞争格局,既会反映企业的技术能力,也会反映成本竞争力。

见智研究:

镍钴锂2022年各自的走势背后逻辑在哪?都是能源金属,为什么在2022年走势相差如此之大?各自的商品价格持续性会如何?

邓永康:

这个跟能源金属各自的应用场景是有关系的。钴主要是在三元,以往一般是523的电池配比,钴的用量是比较高的。这几年三元开始往高镍化方向去走。钴的占比是要往下降的。而且小商品价格容易被操控,所以倾向于是减少对钴的使用,所以钴的价格是一直会往下走的。

同时钴价下降也与磷酸铁锂有关,当磷酸铁锂的占比上升,同时三元存在高镍化的这种趋势的时候,钴的量一定是减少的。尽管钴的总量可能是增加的,但是它增量的幅度一定是远低于电池行业的增速。

镍其实是不缺的,2022年印尼的镍矿有很多产能释放出来了,而且镍在金属行业或者其他行业用的还是比较多,电池还不是主要的场景,所以如果那些行业不好,同时又有新增产量出来就会看着镍价下跌。但如果仅仅看电池里边用镍,用量的占比其实是在往上走的,这就是我们讲的高镍化的趋势。

最后再来看碳酸锂,新能源车大概90%左右的增长,同时单车的带电度数也在往上走,此外铁锂本身对于碳酸锂的消耗量就大于三元,所以整体上看碳酸锂的消耗量上升的会比较快。

而且看过去几年碳酸锂的产能的释放情况,不论是南美的盐湖矿,或者是澳洲的矿,释放的节奏其实都是比较慢的。2021年和2022年没有新增资本开支,可能要到2023年新的产能才能释放出来,所以碳酸锂的价格一路就在往上走。         

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由外汇密探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paraat.net/news/1161.html

标签: 钠电锂电
分享给朋友:

“民生邓永康:钠电落地,补贴退出,海外不确定性加剧三重压力下,锂电最大预期差在哪?” 的相关文章

蔚来汽车回应遭灰熊做空:报告毫无价值,包含大量错误、未经证实的猜测

蔚来汽车回应遭灰熊做空:报告毫无价值,包含大量错误、未经证实的猜测

激石Pepperstone(https://www.paraat.net/)报道:针对Grizzly Research(灰熊)的做空报告,蔚来汽车周三回应称,报告毫无价值,公司考虑采取适当的行动,以保护所有股东的利益。 蔚来汽车表示,Grizzly Research的做空报告包含大量错误、未经证实...

重回扩张区间!中国6月财新制造业PMI升至51.7,为2021年6月以来最高

重回扩张区间!中国6月财新制造业PMI升至51.7,为2021年6月以来最高

激石Pepperstone(https://www.paraat.net/)报道: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好转,复工复产持续推进,6月制造业景气度回升,生产经营活动恢复扩张态势。 7月1日财新网发布的报告显示,中国6月财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(PMI)录得51.7,高于5月3.6个百分点,3月以来首次高于...

特斯拉二季度或因比特币损失4.4亿美元,相当于年度利润9%

激石Pepperstone(https://www.paraat.net/)报道:特斯拉可能会在其即将发布的季度报告中报告约4.4亿美元的比特币减值损失。 据英国《每日电讯报》7月3日报道,在比特币价值大幅下跌后,特斯拉面临着其持有的比特币4.4亿美元的减记,这相当于特斯拉去年利润的9%。 特斯拉于...

大幅回升!中国6月财新服务业PMI 54.5 创11个月新高

大幅回升!中国6月财新服务业PMI 54.5 创11个月新高

激石Pepperstone(https://www.paraat.net/)报道:随着国内疫情好转,防疫措施放宽,6月份中国服务业经营活动激增,行业景气度大幅升至扩张区间。 7月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,中国6月财新服务业PMI从5月份的41.4大幅回升至54.5,结束了连续三个月的收缩状态,并升至202...

AI能run出first in class新药吗?

AI能run出first in class新药吗?

激石Pepperstone(https://www.paraat.net/)报道:2020年11月30日,人工智能程序AlphaFold2在蛋白质结构预测大赛CASP 14中,取得了与冷冻电镜解析结果几乎难以辨别的超高原子水平的精确度,引起药物研发领域的广泛关注,创业融资潮此起彼伏。全球也已经有数十...

回撤超20%!原油已跌入熊市

激石Pepperstone(https://www.paraat.net/)报道:美东时间7月6日周三,经济衰退担忧压顶,原油期货集体收跌,美油和布油双双跌入熊市。 WTI 8月原油期货周三收跌0.97美元,跌幅0.97%,报98.53美元/桶,续刷4月以来新低,较3月8日的美油结算价高点123.7...